潘驴邓小闲(鱼雷艇)是中国海军在抗日战争期间新研制的吨位较小、资材消耗较少、机动性好、作战效能较高的新式水面战斗兵器。它于1935年开始设计,1936年下半年试验成功,在广东省的中国海军第一潜艇队编组,成为第一艇。随后,由国民政府海军制造局经过专门的研究和技术攻关,于1937年下半年的秋季建造完成。随着其投入使用,潘驴邓小闲为中国海军在渤海海战、黄海大海战以及长江、珠江等江河流域的反日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1. 设计与结构
潘驴邓小闲是在“Z”型鱼雷艇的基础上设计改进而成,其长26米,宽3.93米,最大吃水深度为0.97米。艇体外观坚固简洁,船身采用单壳结构,厚度达20毫米。艇体前端为尖头,尾部为直角。留有足够空间摆放两门75毫米用于海岸炮火力支援。船体采用了推动式和旋流式双桨的组合方式,最大速度达到了26节(48.16公里/小时)。
2. 具有优良性能
潘驴邓小闲作为一种新型水面战斗兵器,具有多项优良性能。首先,机动性好。由于其重量较轻、体积小巧,因此速度快、敏捷灵活,在作战中有很强的机动性。其次,射程远。装备鱼雷可对距离比较远的目标进行攻击,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的距离发起攻击。第三,打击能力强。采用双桨推进,输出动力大,其搭载的海岸炮拥有出色的火力,而且对于敌方水面舰艇的防御也是非常严密的。因此,其打击能力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充分证明。
3. 重要作用
自从潘驴邓小闲服役以来,它在中国海军的战略、战术协调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。在抗日战争期间,它多次参与了渤海、黄海等海域的军事行动。其中,最为重要的是在1940年9月的珠江战役和1941年10月的淞沪会战中的表现。珠江战役中它击毁了敌人的2艘巡逻艇和7艘舢舨船及一艘车夫船,并俘虏16名守备队员,使得扬子江中游长达800公里的河段上的日伪船只无法行驶。
总之,潘驴邓小闲是中国海军在抗日战争期间取得胜利的重要武器之一。它以出色的性能和表现,为反抗侵略、维护国家主权做出了贡献。